close
 2004年10月18日出刊的商業周刊有一篇書摘,標題為--你還在用「巧合式徵才」找新人嗎?
 
 書名是:「你對部屬有多重要?」,不過書摘內容大致強調徵才及招募面談的重要性,其中有一小段提到加州州立大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案主任教授蘇利文(John Sullivan)指出:像是思科、惠普、微軟、耐吉,及舒華比(Schwab)等公司,都不希望雇用失業或不快樂的人。他們想徵募的是與眾不同的人、最優秀的人;而這些人通常都已經擁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而且工作得很快樂。
 
-----------------------------------------------------------------------
 
 有同事給我一個”壞人”的封號,因為我有時會把求職者弄哭。到底有多壞呢?還是舉實例好了。
 
 某日一位三十幾歲的女性來面談,我細看了她的履歷,台大研究所畢業,三十歲以前的經資歷也都不錯。但是最近幾年的經歷則慘不忍睹,每個都做不到半年,甚至她已經一年多的空窗期出現了。面無血色的求職者坐在我面前,其實我有點不忍心殘害她,但基於職責還是請她先談一下自己的工作經驗。等她說完後,我開始詢問她那些空檔時間做了什麼安排?(別小看空檔時間,有的求職者去服刑是不會寫在履歷上的。)她說出國去遊學,「嗯,遊學很不錯啊!在國外待了多久呢?」她支支吾說只有半個月,「那後來妳又做了哪些規劃呢?」這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使她開始有點招架不住,最後只好承認自己一直找不到工作,已經失業快兩年了。
 
 一般人失業的第一個月都還算能正常找工作,三個月後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有經濟上的壓力,失業超過半年以上會進入表現失常的狀態,溝通表達能力都無法與往日相較。我看出她的難處,試著想給她一些情緒上的支持,開始肯定她過去工作上的傑出表現,並鼓勵她試著談談轉換工作的心路歷程。她的委曲其實我能瞭解,所以在時間壓力容許的限度內,讓她一邊哭一邊訴說自己的懊悔,如何從人人稱羨的工作變成今天的局面。
 
 可惜我們不是慈善機構,不是庇護工廠,無法耐著性子陪著這位求職者慢慢從工作中重拾信心,我們要能立即上場作戰獨立作業的狠角色。所以我等她的情緒稍微平復後,提醒她幾個履歷撰寫自我包裝的小技巧,注意求職面試的小細節,然後送她出門。
 
 一個月後,這位小姐寫了mail給我,說她找到一個全職的工作,雖然待遇不比從前,但是應該勝任有餘,可以恢復正常的作息。我在回信中恭禧她,替她高興,也鼓勵她要對自己有信心,即時把握機會。
 
 有些年輕人,覺得現在的工作很痛苦,每天上班如坐針氈,希望趕快脫離苦海。卻沒有先去探探市場行情,找好出路,只想早日脫身求個痛快。誰料求職路並非永遠順遂,草率上路總是多遇險阻。
 
 有時我問求職者,現在是否同時在尋找其他工作?有的求職者很誠實,還坦誠面試了很多家都沒有回應。雖然我不希望求職者說謊,但或許他可以用更樂觀或正向的態度來回答:”的確同時像貴公司這樣的優秀企業是我積極爭取的目標,不過因為才剛開始求職,所以我想彼此都需要一些時間來考慮,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結果,希望有機會先爭取到貴公司服務的機會。”至少要表現出自己的戰鬥力跟積極度嘛!若表現出一副常敗軍的姿態,求才企業當然避之惟恐不及。
 
 
  一個人一生有一次失業經驗應該是好的,就像一生有一次失戀經驗也不壞,或者一個令人難忘的失敗經驗也不賴。之所以不賴,是因為你能從中領悟出失敗的原因,並且願意面對它、接受它、改善它、遠離它,產生免疫力。有的人卻從此失去信心,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拒斥其他人善意的援助,反而把自己推向痛苦的深淵。
 
 不曾失業的人也不必刻意去尋求失敗。人生就像Live現場不能NG從來,全看鏡頭前的人如何沈著面對,讓觀眾看不出來或莞薾一笑就算了,或許面對NG的機智反應才更令人拍案叫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nifer 的頭像
    Jennifer

    Jennifer碎碎唸

    Jenni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