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後遇到一位人資前輩,半年前他透過仲介公司推薦進入某大集團擔任高階主管,我充滿敬意向他致賀,沒想到他卻長長嘆了一口氣:「唉!」
問他為何歎氣?他說:「我在人資界也有二十幾年的資歷了,可是這幾年的工作一直不穩定,特休假跟年資每換一次工作就歸零,要不斷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跟組織文化,對我而言實在是個很沈重的壓力。想當年跟我同期進入A公司服務的同事,隨著A公司不斷成長為B集團,如今B集團已位居產業龍頭地位,他在人資界也成為受人敬重的專家,坐擁股票、高薪、名車跟華廈。而我呢?在換了那麼多工作之後,工作越換越差,現在的工作讓我如坐針氈卻無法動彈,我已經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想進的公司,只能等著別人來挑我,實在好悲哀!」
真不知該如何安慰他,年過五十的他確實已非就業市場的主流,很多人只好轉往大陸另謀出路。但是去中國大陸發展的人,如果沒有持久的真功夫,心態的調適也沒做好,最後多半鎩羽而歸,落得兩頭空。這位前輩也曾到大陸去工作一段時間,知道自己的瓶頸所在。問他是否會朝顧問業發展?他說顧問業就像看天吃飯,收入不穩定。言談之間充滿無奈。原來他現在沒有什麼存款,經不起失業的考驗,雖然頂著一個高階主管的頭銜,工作上卻充滿力不從心的挫折感,連想要丟辭呈大聲說聲「老子不幹了!
」的勇氣都沒有。

翻開這位前輩的資歷,待過的公司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剛開始幾家公司都有兩三年以上的資歷,近五年來的工作雖然職位等級較高,卻都只有一年甚至不到一年的資歷。據我所知,很多公司對於職位跟薪水較高的新進主管,為了怕請神容易送神難,會採取一年一聘的方式來避險,或者是第一年以約聘制來延長試用期。
人力資源經濟學曾提出,轉職也是增加個人”人力資本”的方式之一,也就是說,工作換得好的話,收入跟社會地位都會隨著水漲船高。就職涯發展的角度來看,30歲前更換工作是為了找出個人真正喜好並能發揮所長的工作,30歲以前應該要建立所謂的”專業”,35歲後要逐漸朝向管理職或”專家”的地位前進。35歲前要確立自己的定位,45歲之後若要絕地重生的成功率就很低了。這幾個年齡界限也是就業市場上常見的徵才門檻。
如果怕自己待在同一家公司太久會”生鏽”(指職位、薪水跟專業成長都呈現停滯狀態)的人,遞辭呈前最好先評估一下自己累積了多少轉職的籌碼,以免在倉促謀職的情況下,工作只會越換越糟。就算不想換工作的人也要做好準備,在工作中累積有價值的資歷,以免公司哪天突然拿你開刀,非自願失業的老員工更難轉換跑道。最近一、兩個月是轉職旺季,想換工作的朋友請把握良機,不想失業的人請繼續努力。
全站熱搜